医生素质与和谐医患关系之我见
2012年第三届粤港澳台四地康复医学论坛在广州召开,会议上广东省卫生厅耿庆山副厅长给我们作了题为医生职业精神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演讲,让我深受启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着手,如何做一名好医生,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做一个与科学技术同发展的医生:耿庆山副厅长首先提到医生成长的轨迹,是与病人离不开的。医生通过许许多多的成功与失败的病例,吸取一个又一个的经验与教训才得以成长。也正是这样医学才有了进步。那么,现在越来越要求医生做到与科学技术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做到老,学到老,能够不断吸收最新的医学知识,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除了专业知识,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医学、环境医学、身心医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都要求医务人员有所了解。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医学知识,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把握经验,认真探索未知领域,寻求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效方法,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
做一个具有人文艺术的医生:人文修养是医生的基本修养,因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有句名言是这么说的:“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就是说真正能治愈的疾病仅占少数,那么我们医生做的更多是关爱和照顾。对于医生而言,目前医疗技术存在各种局限性。医疗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结果难料,那么医生与患者沟通更是需要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甚至要求我们了解到患者家庭背景、家庭关系及其性格,才能更好地理解及与病人沟通。医疗自古就有治不了的病和病人,在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的同时,具有比较好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医疗工作中,给病人更多的亲情关怀,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们的用心,尽心为病人看病,患者会心中有数,那么患者和医生之间多一份了解、体谅和包容,医患关系就好处多了。除了医生与患者能换位思考以外,有的时候病人需要医生的鼓励,我们应花点耐心正确指导病人治疗和调养才能让疾病好得更快。
做一个具有宗教情怀的医生:所谓医者,仁术也。医生懂得与病人相互理解,有一颗包容和慈悲之心,最主要的是我们医生要怀有一颗爱心,医生是以解除病人疾苦为职业教育,必须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善待所接诊的每一位病人。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医患互信,尊重患者,体贴患者,关爱患者,对病人进行人性化关怀,并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
做一个哲学层面上的医生: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合。是分析问题的智慧和方法。经验的形成不仅仅靠重复和简单的积累,经验的获得是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和分析思考三者的结合,三者结合造就的是有思想的哲人和有潜能的专家。医学应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因为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或生命的人。我们经常按照解剖学、生理学的理解,或各种检查数据的结果去解释患者的病症或“生活体验”。患者本身是按照其生活和自身体验看待功能障碍或问题,这两者存在差异。一个医生的基本人文修养应落实到如何看待病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和处理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我们医生所展示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还有人格的魅力,即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作风。与病人沟通和谈话,不仅是谈话的艺术,也是人文观念使然。是对人的尊重、同情与关爱的体现。好医生应当是一个哲学家,为使疾病脱离病人而不知疲倦地去探查病因。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应当具有哲学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具备有用且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用冷静的思想去探索病因,同时不忘当前的目的;用理性和经验,同时摆脱先入为主的思想、迷信和臆断,把这些当做每一行动的基础。自身的修养亦如“磨刀”与“充电”,而且它与一般知识更新不同,那些磨练往往有益一生。医患关系中,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尽能力,听天命。不能只注重疾病的过程,而应该考虑病人的体验和意愿。如是,我们才能将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好医生。
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从自己做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增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完善自我;(二)以尊敬的目光和语调,用同情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三)沉着、自信、亲切、关注;(四)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询问、解释,不妄加评论;(五)不急于打断患者的陈述,鼓励患者进一步表达;(六)向患者及其家属表明,对于病情及谈话保密的原则;(七)充分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文化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未收录医院心理咨询科范新刚八)相信患者能从良好的医患关系中获益,即使患者无法治愈,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少可以帮助其改善其功能、生活情趣与质量、躯体状况。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好医生!虽然难但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香蜜湖分院康复科 李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