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心胸外科张希教授查房有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3-07-16

  自2013年5月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希教授每周三到我院进行教学查房。说起张希教授,每一个在心胸外科工作过的医生可能都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医术高超,技术精湛,沉稳自信,亲切随和,深受外科大夫及住院病人的爱戴。

  这次教学查房的主题是“左肺上叶支气管肺癌”。张教授在教学查房的前一周精心为我们挑选了一个病例。张教授先让我们从病历的描述对病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找出病历中的不足,等待问病史之后完善。

  病人是一位62岁的男性,因“咯血”入院,查房时,先由实习医生作为代表询问病史。该病人的病史十分复杂,起初实习医生还能按照书本所列的模式询问,渐渐地就被病人跳跃的、混乱的叙述所影响,病史变得复杂而渐行渐远无法控制和分析。花了很长时间问完病史,我们试着去总结一个主诉,却有毫无头绪的感觉。随后,张教授又让实习医生继续为病人做体格检查。在体格检查中,我们总结了主要的阳性体征回到办公室,张教授先让我们总结主诉和现病史,试着给这个病人下个初步诊断。张教授听后又提示,要结合临床症状及体查结果及病史,从而得出诊断。若我们得出错误的答案,张教授却不会马上否认。他会让我们回顾病史,告诉我们应该从病人纷繁的叙述中抓住主诉并且形成

  客观有序的现病史,这取决于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度、判断力和与病人沟通的技巧,这是要不断在临床中积累的技能,也是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一步。同时要重视查体,这是我们临床医师的基本功,是临床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张教授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和我们积极的讨论,病人的病情渐渐清晰,最后再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诊断也随之浮出水面。

  教学查房结束后,我们感受到,一方面是要注重体格检查——不管这个病历写得多么贴合他的主诉,也断然不能妄自得出诊断,永远要铭记在心的是:作为一名医生,只有用自己的眼、耳、自己的手,亲自去检查,所得到的信息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另一方面是思考问题要全面,要避免思维的定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张教授告诉我们临床学习既要抛开书本,又不能完全脱离书本。书上的理论知识是通过多少年积累出的精华,具有普遍性、指导性,但在临床实践之中,同一种疾病会有千变万化的表象和其特殊性,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这些变化,最终回归理论,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此外,张教授说一个医生不但需要提高医术,还要不断提高自己作为“医生”这个特殊职业的修养,“自信”就是其中之一,医生表现出的自信就是患者的安全感,不能害怕与病人交流。另外,有些医师形体上的小动作也会给病人带来不信任感,这些细节都是应当注意的问题。

  查房结束了,虽然连书本都不曾翻开过,但每位医生都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这种收获不仅是通过一次查房而记住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在一种人文氛围熏陶中,让我们医学素养得到修炼和升华。无怪西哲曾感叹: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心胸外科 韩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