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疗细节看德国创新能力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2-11-19

  承蒙德中科技交流协会资助,受医院领导委派,今年金秋九月远赴万水千山,抵达孕育了众多伟大科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的欧洲之心——德国,进行为期三个月临床研修。

  所在医院为菲利普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历史悠久(建于1527年),诞生过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2位为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师从的教授在欧洲颇负名望,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过论文。医院在德国排名第十二,综合实力强,占地辽阔,两千余张床位,医技科室完备而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将日耳曼民族物质文明化为乌有,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科隆、卡塞尔等众多城市均遭受盟军地毯式轰炸。冷战致使东西德长期对峙。欧洲之心并未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不停强劲复苏,再次成为科技与经济大国与强国,独领欧盟风骚。何故使然?创新使然。

  初来乍到德国医院,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一些医疗细节。

  首先看看病床安放。在普通病房,每张床床头均配置了很多固定插座和管道,但往往将并列两张床的床头设置成夹角状(咱们的都是一字排列),安置后的病床自然成脚部靠拢倒八字。既有适宜患者个人空间,也方便各种操作和抢救,同时又拉近了病友之间心灵距离。如果平行安放,尽管近在咫尺,但病友会产生井水不犯河水感,咱俩走不到一起,不利于沟通;夹角安置,必然有汇聚点,增进亲近感,有利病友间交流,于病情有益。

  医生查房。无论是住院医师,还是学界翘楚,来到病床前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对患者说声“您好”并握手。离开病床前的最后一则事情也必然还是对患者说声“再见”并握手。如此场景,国内年底三级医师查房竞赛中或许能目睹。中途询问病情时,经常会坐在病床上,抚摸患者的手,俨然一个家属、亲友模样。此情此景,可敬可叹。原来房还可以这样查!倘若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疗效之孰优孰劣,想必已经跃然纸上。

  低氧血症患者如何到医技科室进行物理检查?德国研制了一种简易便携式制氧机,安放在一辆患者能自行推动并可充当“拐杖”的轻便手推车上。既解决了缺氧问题,又能防止患者不慎摔跤。

  德国胖子较多,催生了德国超声医学的繁荣。深部动、静脉置管时,过多的皮下脂肪妨碍了解剖定位。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应运而生。超声探头很难达到无菌,而穿刺点范围必需无菌,怎么办?德国同行想了个土办法。将些许耦合剂注入一只无菌手套,超声探头插入该手套。身穿无菌外衣的超声探头就能在穿刺点范围自由移动,实时引导穿刺针的走向。在颈部穿刺时,所铺洞巾是块特殊洞巾,那就是面部区域是透明材料所做,便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病房辅助用房面积很大。在RICU,辅助用房多达6间,外加过道上的储物柜,面积与病房面积不相上下。除外放置各种大装备,琳琅满目的小配件应有尽有。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小配件?更好服务临床使然。

  胸腔穿刺抽液所用洞巾,由两片对接而成,且在洞口边沿垂直线上附有粘胶,既方便对接,又能将洞巾贴到患者身上而起固定作用。穿刺针是带开关的。进入胸膜腔后,关闭阀门,接三通管和引流袋。将前段弃液引入引流袋,关闭引流袋。接上注射器,留取标本送检。重新开放引流袋,引流出预定量胸水。整个过程可以做到不让一滴胸水滴到外面。60 mL注射器的乳头配有封闭帽。留在该注射器内的送检胸水被很好地密封。之后,要么再进行分装,或者直接送检。

  经气管内超声(EBUS)活检到的标本,往往极其珍贵。将一张张涂片放入一只只专用带盖硬纸盒内,很好地固定了玻片。既安全,又卫生。

  一叶而知秋。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它山之石,可以为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言与一行,细微处入手,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倘若咱们的设施与行为亦能如此注重细节,何愁医疗质量不更上一层楼。如若咱们亦能日日如此查房,春暖花开的医患关系还会远吗?

  (呼吸内科 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