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药
不久前,有人向我推荐医院新引进的一种局麻药物(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很多年以前我已经有所耳闻,上市多年了)。起初,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发现该药突出特点是麻醉持续时间长,最长可达10余小时,而且毒副作用比传统老药利多卡因小,很想试用之。但看到说明书中少见(<1/1000)全身过敏反应,最严重的情况是过敏性休克,让我有所顾忌。长期应用利多卡因至少数千例了,从未有严重的过敏休克,现在医患关系相当紧张,稍有差错易招致纠纷,打消了立即试用的念头。
请教麻醉科的医生该药的安全性,用了多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毒副反应确实比利多卡因还要小,可以用。我随后用该药给4例病人包皮环切,效果满意。传说此药起效时间较利多卡因稍慢,但几例病人下来感觉两种麻药起效时间差不多。此时,有人将一篇文章让我参阅,是深圳某医院用该麻药行包皮环切术的麻醉效果观察,120例分为两组对照。用利多卡因与之对照,结果是该药起效时间平均6分钟多。感觉出入太大了点。以后我和另一位医生商量麻醉时精确计时,又观察9例,最短1分20秒,最长2分钟起效,没有超过3分钟的。应该承认我们的观察病例少以及个体差异可能与文章中的结果有点出入,他们的文章也太接近传说了,有凭空捏造的嫌疑。
查阅资料发现该药做皮肤浸润实验,起效时间平均为51秒(注射的部位不同可能有差异)。查阅资料时无意发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包皮环切套环器,有位医生报道其方法的并发症发生率10%,(9%水肿,1%感染)。我们自己的统计约100例病人,仅仅裂开就超过10例,虽然经过治疗均获痊愈,也属于并发症,差别怎么如此大呢?他自己凭空捏造的数据,不是科学依据,是陷阱啊。按他的报道去做,是要上当的。
一个麻药牵出这些问题,原因很复杂,这里不费笔墨展开了。告诫同道们,有新的药物和技术出现时,是否马上引用,一定要三思。文献报道只能作为参考,千万不要盲目引进。当前医患关系敏感复杂,稍有不慎矛盾激化,嗨!还是那句老话“凡是悠着点”,别让麻药麻了病人,也麻倒了医生。
(泌尿外科 姜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