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举办“临床研究的创新思路”讲座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9-03-19
  为提高医护人员临床研究能力,拓宽科研思维,以适应学科未来科研发展需要,3月13日上午,心血管内科特邀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陆丽明副教授讲授“临床研究的创新思路”。肾内科、儿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以及我院研究生等都踊跃参加本次讲座。
  当今社会医学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探索本质和机理的基础研究,一个是验证疗效和效益的临床研究。无论是从教学与研究型医院发展趋势而言,还是探讨医生个人发展规划问题,每一位临床医生都必须具备相当的科研能力,并且将其转化为成果。没有科研成果的临床医生,就像一个工匠,除了在个人学术成果上无法上升更高层次外,临床逻辑思维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突破。本次学术交流会由黄辉副院长主持。他指出,早在2009年中山大学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率先提出并开展了“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2014年启动了“临床研究308计划”,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8年启动了“临床医学研究2030计划”,深圳市卫健会在2017年启动实施了“临床研究3030计划”。以上这些临床研究计划的目标都是为了整合各类临床医学研究力量和资源优势,取得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研究成果,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临床医学专家,用5-10年的时间使医院的临床医学研究走在全国前列,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基于这样的科研背景,临床研究在中大八院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作为重点来发展,因此,今天我们邀请陆教授针对临床研究进行专题学术交流意义重大。
  陆丽明副教授针对目前临床医生的科研困惑以及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展开授课,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中心近几年开展的工作内容和临床研究模式为样板,为科室医护人员讲授临床研究开展的整体布局和研究过程,同时提出“从临床观察、临床试验、实验机制、指南推广的整合证据链构建”这一新的临床研究模式。临床研究整合证据链这一定义是由陆丽明教授提出,指整合某疗法临床个案经验、临床观察、临床试验、实验机制研究等多方面的证据,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研究的前沿,形成整合证据链,整体论证某疗法是否具有临床疗效、探索其有效的机制,筛选最佳的实施方式,从而促进某疗法其被国际临床指南推荐并应用于治疗实践。会议过程中,各科医护人员针对临床研究如何注册、不同国家注册网站效力是否一样、如何从临床实际工作中确定有价值的临床问题、如何开展META分析、如果在短期内有相当的科研收益等问题展开积极探讨,陆教授也根据大家的问题一一详细解答。
  我院党委书记伍贵富教授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学术交流十分精彩,陆丽明副教授提出的“整合证据链”这一临床研究新模式给我们极大的科研启发。中大八院拥有很多特色优势,如院办院管的社康中心、体外反搏治疗技术等,这些大数据资源都急需整合。未来,也希望陆丽明教授能够积极与我院开展合作,指导我院临床医护人员运用临床研究方法学,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产出高质量的循证医学成果。


   
  心内科 李小玲/文图